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看电力足迹

发布日期: 2019-10-01

  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民族扬眉吐气、自信满怀,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意气风发,我们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前行。

  这是光明的时代,这是光明的中国。在新中国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电力工业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劲动力。如今,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电力惠及千家万户,支撑各行各业发展,照亮了城市乡村,也照进了百姓心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途上,谱写着动人心魄的光明乐章。

砥砺奋进70年,中国电力走过了一段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非凡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作为参加阅兵式的一名普通士兵,17岁的杨玉增第一次见到了现代文明的产物——电灯。

  2019年9月20日晚,全国26个省份48个城市84个地标建筑集体点亮夜空,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有人甚至通过瓢虫一号卫星把对祖国的表白传递到了太空,回传了一张“太空自拍”。70年前重要而稀缺的电力,如今依然重要,却早已不再那般稀缺。

  时间回到1949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电力工业面对的是一个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的烂摊子。伴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中国电力工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向着全新的未来前进。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由一点微光汇集成光辉绚丽的海洋。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看电力足迹

  这是电力生产规模跃升千倍的70年——中国电力工业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双双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49年的185万千瓦增长至2018年的19亿千瓦,增长1026倍;人均发电装机容量从1949年的3.4瓦增长至2018年的1361瓦,增长近400倍;全国年发电量从1949年的43亿千瓦时增长至2018年的6.99万亿千瓦时,增长1625倍。2011~2018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

  这是全国用电水平大幅提升的70年——1949年,中国全年全社会用电量仅49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仅9千瓦时。2018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9万亿千瓦时,较1949年增长1407倍;人均用电量达4945千瓦时,较1949年增长548倍,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这是中国电网实现跨越发展的70年——从分散孤立、基础薄弱、安全运行水平低的电网,到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强、高压输电线路最长、安全运行水平领先的大电网,中国电网创造了足以令世人惊叹的发展奇迹。

  1949年,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6475千米,最高电压等级220千伏。2018年,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约189万干米,较1949年增长291倍,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7圈。1949年,全国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容量346万千伏安;2018年,全国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容量约70亿千伏安,较1949年增长约2022倍。如今,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升,实现了交流1000千伏、直流±1100千伏的重大突破;全国县、乡、村、户通电率达100%;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2018年平均供电可靠率高达99.820%。

  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全面改革创新的70年——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中国电力不断适应形势变化,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新格局,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电力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电力科技全面进步,中国在特高压输电、燃煤发电、水电、核电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电力装备实现从完全依赖进口到逐步国产化、从小容量到大容量的转变。电力系统线损率从1949年的22.35%降低至2018年的6.27%,厂用电率从1949年的8.28%降低至2018的4.69%,节能降耗取得明显突破。供电煤耗从1949年的1130克/千瓦时降至2018年的308克/千瓦时,较1949年下降了72.7%;发电煤耗从1949年的1020克/千瓦时降至2018年的290克/千瓦时,较1949年下降了71.6%,供电煤耗和发电煤耗技术指标明显优于世界平均水平。

  新中国电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了更辉煌的篇章。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和中国电力企业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大势,确立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在建设运营好坚强智能电网的同时,创造性地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致力构建开放共建、合作共治、互利共赢的能源生态体系,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能源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分享,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国网力量”。

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中国电力履责担当,实现规模、质量、效率、效益的持续提升

  今年中秋之夜,在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长约6千米的景观大道上,436盏直流智慧路灯点亮了新区。这些看似普通的路灯,内里大有乾坤。它不仅安全节能,还能自动采集交通信息,实时监测各项数据指标,并通过定位系统、无线网络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服务。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让人们对这座智慧之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国运兴,则电力兴;电力兴,助国运兴。历经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年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7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始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为构筑国民经济大厦的坚强支柱。

  站在历史的节点回望,伴随着“一五”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帷幕正式开启。到“二五”计划末,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24个电力项目全部发挥作用后,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34%上升曾至54%。时任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处长兰梅曾说:“这真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

  1964~1980年,在贯穿“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里,数百万建设大军扎根三线地区,陆续建成甘肃八盘峡和贵州乌江渡水电站、330千伏秦安变电站等。电力工业为中国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三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到1979年,三线地区年发电量相当于1964年的4.3倍,“西电东送”联网格局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直接推动中国电力以体制改革破除旧的生产关系,极大释放生产力,在积极应对全国电力供应普遍不足状况的同时,为全国经济特别是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进入新世纪,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亟待迈上新台阶。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成为国家诸多重大战略的着力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电力是责无旁贷的先行军。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看电力足迹

  打开中国地图,追随中国电力前行的脚步——

  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西电东送”首批工程启动,7个发输电工程全面开工。如此规模和范围,在此前的中国电力建设史上绝无仅有。5年后,随着青藏铁路110千伏二期供电工程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段全线“零缺陷”投产,青藏铁路供电工程青海段全线贯通,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提供了坚强的供电保障。

  在东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部署为这片土地再创辉煌指明了方向。此后十年,东北地区500千伏电网普遍建成,坚强输电通道与受端网架建设齐头并进。扎鲁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东北电力外送步伐加快,缓解了东北“窝电”困局。不仅如此,电网更带动东北装备制造业破除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的发展路径,构建东北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华中,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之时,川流不息的长江之上,三峡工程已经开始蓄水发电。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作用,十多年间,作为中国电网的枢纽,华中电网的投资力度加大,建设规模、速度、质量不断提升,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创下世界纪录,为跨大区水火互济和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更大平台。

  在华北,京津冀一体化坚强输电网、国际级城市群一流智能配电网、京津冀一体化清洁能源消纳示范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亮眼成绩单。当雄安新区蓝图绘就,国际一流绿色智能城市电网和世界领先电力公共事业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雄安新区电网正成为中国电网发展面向未来的“样板工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迈向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电力工业始终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己任——

  坚决贯彻党和国家“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几轮农网改造升级、“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电力行业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行动持续推进,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就业、教育扶贫,服务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广袤的乡村送去光明和致富的动力,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

  当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强音,中国电力坚决把绿色发展、清洁发展的重任扛在肩上,持续推动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开启,中国电力勇于担当,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让中国电力发展迸发更多生机活力。

  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中国电力始终走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前列,在电网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装备、标准、人才乃至运营方法、管理理念“走出去”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道路。

  追寻新中国电力70年的辉煌记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始终是中国电力发展的主旋律、前行的方向标。履职尽责之时,中国电力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在改革中破解难题、增强活力,中国电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民生需求的发展道路,充分释放电力生产力

  1981年12月,山东龙口电厂一期2台1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资助、地方集资兴办的大型坑口电厂,在我国电力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当年,集资办电是不得已而为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胶东半岛经济迅猛发展,电力紧缺却成为障碍。不仅山东,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更是经历了十几年缺电局面,企业经常“停三开四”、拉闸限电。

  解决供电问题是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建设一个大型电厂。可资金从哪里来?1981年,全国计划会议确定,由国家和烟台地区集资联合建设龙口电厂。1985年,在龙口电厂第一台10万千瓦机组投产的第二年,烟台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4.6%,跻身全国2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城市行列。龙口电厂集资办电是电力投资体制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随着电力建设步伐加快,其他各项电力体制改革也在推进。1987年9月,国务院提出“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改革方针,电力企业从政企合一逐步过渡到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

  从2002年开始,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这一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立“厂网分开、主辅分开、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任务,并引入竞争,重组国有电力资产。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及五家发电集团、两家电网企业、四家辅业集团成立,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激发电力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谱写改革新篇章,汇聚发展新动能。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管住中间、放开两头”为体制架构,将重点聚焦在配电侧和售电侧。国家电网公司坚决贯彻中央改革要求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输配电价改革、增量配电改革试点、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作、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等各项电力改革任务——

  区域省级电网(除西藏外)输配电价核定完成;增量配电改革积极推进,全国共四批404个试点项目获批复,基本实现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全覆盖;电力市场建设大力开展,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及27家省级交易中心组建完成,2018年、2019年间,甘肃、山西、浙江、四川、福建、山东电力现货市场相继启动,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国资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公司制改革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深入,国家电网公司对外发布全面深化改革十大举措,坚持“混”出活力,“改”出动力,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企业内部改革步伐加快,国家电网公司发布总部“放管服”第一批事项清单,共梳理事项145项,各单位三项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推动企业实现效率变革。

  在改革中诞生,在改革中成长。70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是深层次、根本性的。中国电力工业坚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逐步推进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加强电力市场建设,持续优化电力发展布局,电力工业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

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中国电力积极推动转型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19年6月9日0时至23日24时,听来不过是寻常的15天。不寻常的是,这15天里,青海全省用的都是清洁电,实现360小时用电零排放。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再到“绿电15日”,连续3年的初夏,在中国青藏高原三江源头,清洁能源连续供电的世界纪录被刷新。这为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实现清洁绿色发展开展了有益探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看电力足迹

  经过高速发展之后,解决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破题能源资源地区分布和电源结构不均衡的现实,推动电网结构满足电源发展和电力供应需要,必须破除传统的电力发展模式,从发电供给侧、电网输配侧、用户消费侧三方面统筹考虑,开辟发展新路径。

  沿着312国道从新疆乌鲁木齐到吐鲁番,曾被称为“黑风口”的小草湖风区,大风从春刮到冬。如今,成百上千的巨大风机缓缓旋转,强劲的风转化为电能,“吹向”千家万户。70年来,在清洁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从水、火并济的传统电源结构,逐步转变为水、火、核、风、太阳能并存的电源结构。2012年6月,我国并网风电装机达5258万千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力以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为出发点,改变“铺摊子”的传统模式,优化调整电力供给结构。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电力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在新时代向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目标前进。

  在发电装机结构和发电量结构中,“绿色”成分正逐步增多,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高。2018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是1949年的4750倍,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39.8%;清洁能源发电量是1949年的3000倍,占总发电量的比重约为29.6%,电源结构不断向着清洁化方向发展。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源生产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超过50%。

  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天然禀赋,决定了在提质增效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必须走“电从远方来”的基本路径。

  2010年7月到2014年7月间,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溪洛渡—浙西三大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先后投运,巴蜀“富甲天下”的水电资源得以送往2000余千米之外、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三大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承担着80%以上的四川水电外送任务,输送的电力分别占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最高用电负荷的34%、12%和17%,约占华东地区外受电量的三分之二,在保障华东地区用电需求的同时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推动清洁绿色发展。

  2014年1月投运的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实施“疆电外送”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有效推动了西北风电、太阳能集约化开发。2019年9月26日,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以每年向华东地区输送电量660亿千瓦时计算,相当于运输煤炭3024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5940万吨、二氧化硫14.9万吨、氮氧化物15.7万吨,将有力促进华东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从更大范围看,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全面竣工,贯穿中国腹地的输电大动脉将西部的清洁能源转化为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中部地区负荷中心。特高压电网以其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绝对优势,解决了电力大规模外送和新能源消纳问题,成为优化调整电力供给结构的有效举措和“利剑斩污”的治本良方。

  “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在电力供给侧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西部、北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东中部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的占比同样水涨船高。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也对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优化调整电力供给结构,中国电力步履铿锵。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一路走高,均达到全球最大规模;作为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组成部分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投运,华东特高压交流环网合环运行,每年可减少发电用煤1.7亿吨;世界首个以服务光伏发电为主、全清洁能源打捆外送的特高压工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正加快建设;即将到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秉承“绿色办奥”理念,将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清洁电力供应……

  沿着绿色轨迹不断向前,面向更远的未来,中国电力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贯穿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把更清洁的电能注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中国。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电力一路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技术发展奇迹

  20世纪90年代初,葛洲坝—上海±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设备100%依靠进口。参与设备安装调试的中方员工回忆,当时“就像等外教来上课的学生”,上班跟着国外专家,看他们怎么安装调试。调试开始前,外国专家一句“请无关人员离场”刺痛了每一位中方技术人员的心。如今,中国电力成功攻克±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刷新了世界电网技术的新高度,开启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发展的新征程。

  从葛沪直流工程“一颗钉子都需要进口”,到如今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一大批关键技术和装备占领国际电工领域制高点,70年来,中国电力技术走过了一段足以令世人惊叹的非凡历程——

  曾几何时,中国的输电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电网人只能一边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一边“摸着石头过河”。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首个全面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并实现商业化运行的国家,占据了世界输电技术的制高点,实现了世界输电技术领域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中国输电技术一路爬坡过坎,推动电网向着更高电压等级、更广覆盖范围、更大输送能力的方向迈进,推动中国输变电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水平不断走上新台阶。

  伴随着网架更坚强、供电更可靠,中国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有了惊人飞跃:突破大电网调度运行、广域动态监测等重大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建成仿真能力最强、计算效率最高、模拟精度最准确的新一代仿真系统,构建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为基础的标准体系……中国电网成为世界上20年来唯一未发生大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网。

  智能电网从无到有,屡次攀登技术新高峰。柔性输电技术难题被攻克,世界首个四端环形柔性直流电网——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创下12项世界第一;智能电网源—网—荷—储互动技术升级;全球规模最大、覆盖用户最多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成,智能电表安装超过4亿只;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和“九纵九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共同为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七十载惊涛拍岸,新时代击水中流。如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合电网,已建成的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电力联网和正在建设的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等多项高难度电网工程,世界瞩目的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张北柔性直流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中的泛在电力物联网……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电网技术的发展奇迹。

  电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源技术同样多点开花、结出硕果。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自主创新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弯道超车”,水电设计、建设、制造水平全面引领世界各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关键技术装备与世界同步……电源多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已经走在世界电力发展的最前列。

  与电力技术同样领先全球的,还有中国的电力行业标准。中国不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力标准体系,还由原先单向采用国际标准变为引领国际标准发展。中国制定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与美国、德国、日本的相关标准并列为世界四大标准体系,并在世界上率先建立完整的特高压交直流、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

  70年,电力科技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在吸纳与创新的交响中,中国电力始终坚持自主攻关,勇于攀登一个又一个世界电力技术高峰,实现了发电、输配电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整体飞跃。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电力走出一条节能降耗、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新道路,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省钱、省力、环保、安全、暖和。”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小翔凤胡同的老人金世坤在说起自家“煤改电”时,用了这10个字来形容。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世纪初,电网企业就开始了对电能替代技术的探索。在福建尤溪,供电企业引导农户以电代气、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使用电炒茶机,生产效率更高、茶叶品相更好;在江苏宜兴,陶瓷企业将煤、油、气窑炉改为电窑炉,不仅清洁环保,烧制出来的产品质量还好;在北京,“煤改电”工程已持续16年,百万余户居民因此受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9月,国务院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十项措施,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电力企业责任重大。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1万余个,替代电量14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24.13%,相当于在能源终端消费环节减少标准煤消耗2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等排放140万吨,成效显著。

  2016年,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2020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准煤,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好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是国家政策所向,也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盼。

  把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是国家电网公司的责任担当。对于电能替代计划,国家电网公司有了更多的创新之举与大刀阔斧的行动——印发《“十三五”电能替代规划》,系统布局电能替代工作,确定分地区、分领域替代电量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和雾霾频发的大中城市,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取暖、蓄热式电锅炉、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替代项目。

  如今,新疆阿克苏市拜什吐格曼乡电动汽车车主张进礼用3.5小时便可把电动汽车充满电;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村民余金山的妻子在冬天不用早起煨炕了,干净方便的电热炕成了她的“心头肉”;在机场、港口、机井灌溉等终端用能领域,越来越多的电能替代项目在实施……2018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项目3.8万个,替代电量1353亿千瓦时。1353亿千瓦时,相当于18座百万千瓦级火电厂的年发电量。

  建设美丽中国正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由愿景变为现实。从推进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到沿海、京杭大运河、沿长江主航道港口岸电工程建设,再到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接入充电桩数量最多的智慧车联网平台……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持续提高,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解决方案,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便捷的生活,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走出去”步履铿锵有力,中国电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巴西当地时间2019年8月23日,巴西美丽山送出二期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完成系统调试等一系列操作,系统运行平稳,设备状态正常。这是中国电网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走出国门的重要实践。这条被誉为“巴西电力高速公路”的输电线路,将美丽山水电站的电能输送至巴西东南部的负荷中心,满足上千万人口的用电需求。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看电力足迹

  曾几何时,我国电力工业依靠进口设备、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国电力工业不断消化、吸收,逐步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电力行业“走出去”道路始于对外援建,之后发展到投资、服务、装备、技术全方位“走出去”。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就以承包商身份承建海外火电站项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就在这一年,国家电网公司扬帆出海,在更广范围推动电网互联互通和国际能源合作。

  这是一个蹄疾步稳的时间表。2007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与菲律宾当地合作伙伴组成的投标联合体中标菲律宾国家输电网25年特许经营权,作为最大股东持股40%;2010年收购巴西7家输电特许权公司100%产权;2012年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REN)25%股权,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欧洲收购国家级电网公司;2012年5月28日,收购巴西7个输电特许权公司100%股权。从2009年至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境外投资业务利润从不到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09%,投资回报率达13%。

  2013年9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由此延伸的经济、环境、民生等多重意义,推动电网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六年来,一个个标志性时刻被记录——从成为B20中国工商理事会主席单位到积极参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活动;从我国首个海外特高压项目建成投运到带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走出去”;从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履行社会责任、回应当地需求……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格局不断扩大,发展理念不断升华,开放空间不断拓展。

  六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和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国际化项目,推动企业与全球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中俄、中蒙、中吉等10条跨国输电线路,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公司;带动我国电工装备、控制保护设备等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境外投资额达210亿美元,管理境外资产总额超过655亿美元,境外投资项目运营稳健,全部盈利。

  着力推进“一带一路”电力能源合作,中国电力走上了共商共建共享、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的新道路。仅2018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实际完成投资约28亿美元,涉及沿线亚洲和欧洲8个国家,直接创造6700个当地就业岗位;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共128个,涉及沿线30个国家和地区。

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中国电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996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对于沂蒙山深处的费县西红峪村村民来说,那年春节的夜晚格外亮堂。那一天,随着西红峪村的通电,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户户通电。村民说:“通电前谁知道外面啥样啊,感觉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很好了。通电后看了电视,就想换个活法。”

  “没电、缺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脑海中的鲜明记忆。1954年,国务院颁布《全国供用电规则》,确立“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方针。4年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有两个先行官,一个是铁路,一个是电力。从此,电力先行、适度超前发展成为社会共识。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看电力足迹

  尽管如此,缺电几乎伴随着当时经济建设全过程。特别是从1970年到1998年,我国更经历了28年的持续性缺电。企业开工不足,居民生活用电不能保证,制约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网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没电、停电矛盾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更为突出。

  20世纪90年代末,新疆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杨学仁在乡里投资建起了一家编织袋加工厂。但当时供电能力有限,他不得不购进一台20千瓦柴油发电机,但又因产品成本太高,最终不得不卖掉设备。杨学仁把当时的电力供应形象地比喻成“脱裤子电”,意思是用电时无电可供,晚上睡觉时,负荷下来了,电也来了。

  转机发生在1998年。这一年,国家启动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农村水利、交通通信等6项专业领域工程,加快国家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电网建设由此快速推进,触角向城市和乡村延伸。从2001年年底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到2006年“户户通电”工程启动,从2015年全国如期实现“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目标,到2017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提前三个月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电网建设的发展成果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交电费、申请业扩报装等用电业务;许多居民家里实现了水、电、气表“多表合一”,多张账单一次交费;贫困村村民通过“光e宝”APP实时查看光伏电站收益;农民在自家地头的机井屋内合上电闸,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流进庄稼地……

  从个人到企业,更加便捷的服务不断延伸。今年1月初,云能投(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仅通过申请、接电两个环节,就实现了“零投资”接电。不仅在北京,目前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各单位因地制宜推广“三省”“三零”服务,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指标,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2018年10月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获得电力”指数全球排名第14位,比2017年提升84个名次。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则让供电服务跑出“加速度”——风光储充一体化路灯、语音控制的智能家居、更加个性化的企业客户综合用能解决方案……

  在平日,中国电力人保障电力生产,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电力供应;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他们跋涉于崇山峻岭、冰天雪地,抢修受损的电力设备;危急时刻,他们用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保证电力生产、输送、供给正常。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点亮一个家到温暖一座城,从运转一个车间到支撑一个产业,从一根电线到一张覆盖全国的电网,电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这背后,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电力人的拼搏和奉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历史巨变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中国电力工业的每一次变化,都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交织。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昨日奔腾的浪涛;时代的琴弦,弹奏出今朝奋进的旋律。站在历史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的交汇点上,能源电力必将在人类文明星空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必将为人类开启更加美好的明天、更加光明的未来。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